上傳時間:2018-07-02 14:28:46 來源:上智蠶具
進入6月以來大部地區氣溫居高不下,蠶病的發生也進入全年高峰,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等病毒病多發,截止6月中旬,全區的蠶病監控數據顯示,中腸型膿病和濃核病的發生率較往年顯著增高。在對蠶病的跟蹤走訪中了解到,大部分農戶對這兩種蠶病缺乏認知,更不了解防控措施,常會連續多批次出現同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蠶農的收益。因此,非常有必要向廣大蠶農科普這兩種蠶病發病特征及防控措施,降低蠶病的發生,促進蠶農穩產增收。
中腸型膿病與濃核病的特征
中腸型膿病與濃核病都屬于病毒病,中腸型膿病病毒(CPV)可形成多角體,多角體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而濃核病病毒(DNV)不形成多角體,病毒對自然環境抵抗力較弱。
這兩個病在感染24小時后,食桑緩慢隨著病情加重不食桑,行動嚴重不活潑,蠶體瘦小,病勢緩慢病程長,群體發育不齊,病蠶的糞便、胃液是蠶座內主要的感染來源。混育感染導致大蠶期假熟蠶,不結繭;大蠶期表現癥狀為食欲減退,靜伏蠶座四周,體色失去青白,漸至停食呈空頭蠶;響食后發病體壁多皺褶;發病嚴重時排泄黏糞、污水,白糞;嚴重時也表現出吐水現象。
中腸型膿病后期撕開蠶的腹部體壁觀看中腸,出現乳白色腫脹病變,失去透明(健康蠶中腸內充滿桑葉碎片,中腸透明)。
濃核病發病較中腸型膿病急,體色發黃,小蠶感染的在蠶體后部呈銹色,排褐色稀糞或污液,撕開中腸無桑葉碎片,充滿黃褐色液體。沒有乳白色腫脹病變,死后尸體軟化從后部開始干癟。
中腸型膿病與濃核病可發生同時感染,彼此無干擾現象。
發病規律:
這兩種病以夏秋季蠶期發生較多,以4-5齡,特別是以5齡5-6天發病多。養蠶環境、桑葉存在病毒,食下傳染是主因,環境高溫悶熱、桑葉發粘變質是誘因,潛伏期,一般從食下病毒到發病7天左右;傳染途徑,主要是食下傳染,傳染源是病蠶尸體及蠶糞中的病毒,通過蠶座感染桑葉食下傳染。
防治措施:
1、嚴格消毒,消滅病原,切斷傳染源。推薦用2%的新鮮石灰漿或堿性含氯消毒溶液對蠶室、蠶具及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2、嚴格提青分批,及時淘汰病蠶、遲眠蠶,防止混育傳染。
3、做好蠶期的蠶座消毒工作。眠、起蠶時要撒新鮮石灰進行眠起蠶處理及蠶座消毒。由于中腸型膿病的多角體在堿性中溶解的速度相對血液型膿病的多角體較慢,所以用石灰上特別注意要把整個蠶座覆蓋完不露蠶沙為準,而且撒石灰后要稍長點時間才能加網喂葉。
4、加強桑葉的采、運、貯管理,防止發粘、變質桑葉喂蠶。
5、野外昆蟲是這兩型病毒的重要傳染源,及時做好桑園治蟲,防止交叉感染。
6、添食抗生素對兩種蠶病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